《WEB应用测试》笔记(六)
《WEB應用測試》筆記(六)
第三章 軟件測試基礎
18、軟件開發階段的常見范例
(1)a版:產品主要的和達成共識的部分已經完成。產品準備投入內部使用。
(2)B前期版本:提交進行B驗收的構造版本。
(3)B版:產品的大部分或全部均已完成而且穩定。
(4)用戶界面凍結:應用系統用戶界面的所有方面均已完成。
(5)最終版本的前期版本(GMC):最終的候選構造已提交給測試組進行評審。
(6)最終測試:這是將產品遷移到實際的Web戰斗、發送給生產廠商或在Web站點上發布之前進行的最后一輪測試。
(7)正式版本:最終交付給用戶,在Web上發布或遷移到實際的Web站點的構造版本。
19、其它軟件測試術語
(1)測試用例:完成一個明確測試目標的測試(即在具體條件下某個功能的具體行為)。
(2)測試腳本:描述測試用例如何執行的一步步的指令。
測試腳本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測試用例。
(3)測試包:在產品的邏輯或物理范圍內用來確認錯誤得到修正的測試腳步或測試用例的集合。
(4)測試規格說明:用來對某個功能或功能組進行測試的一系列測試用例、輸入和條件。測試規格說明通常還包括對預期結果的描述。
(5)測試需求:描述在所需條件下待測項目和功能的文檔。
(6)測試計劃:概括測試風險、優先級和時間進度的管理文檔。
20、測試用例的設計
下面介紹幾種建立覆蓋率和開發有效測試用例的方法。
(1)等價類劃分和邊界條件分析
等價類劃分是一種省時的方法,它可以確定那些彼此等價的測試。
在劃分等價類時,有效值和無效值都應該按這種方式年處理。
(2)等價類的例子
一定范圍內的數字;
組內成員(日期、時間、國家名稱等);
無效的輸入;
等價的輸出條件;
等價的操作環境;
活動的重復;
數據庫中的多條記錄;
等價和(sum)或者其它算術運算結果;
等價的輸入項;
等價的空格;
程序可用的等價數量的內存、磁盤空間或其它資源。
(3)邊界值表示了等價類之間的轉換點。
它們可以是定義所支持的和不支持的輸入之間的有限值,也可以定義所支持和不支持的系統需求之間的界限。
在等價類的邊界處應用更容易出錯,所以邊界條件測試對發現錯誤非常有效。
每個等價類一般是按照其邊界值來劃分的。不是所有的等價類都具有邊界。
每個等價類均代表了潛在的風險,按照等價類方法來開發測試用例,對于每個劃分最多執行9個測試用例。
(4)要通過等價類劃分和邊界類分析來開發測試用例,需要按一下步驟進行:
4.1)確定等價類;
4.2)確定邊界;
4.3)確定有效輸入的預期輸出;
4.4)對無效輸入確定預期的錯誤處理;
4.5)生成測試用例表
(5)狀態轉移
狀態轉移涉及分析應用狀態之間的轉移、觸發轉移的事件和轉移的結果。這是使用該應用的預期行為的模型完成的。
狀態轉移測試-設計分析的一般步驟:
5.1)建?;虼_定應用支持的所有狀態;
5.2)對每個測試用例,需要定義:起始狀態、引起轉移的輸入條件、輸出結果或每個轉移的事件、終止狀態。
5.3)畫圖說明基于預期行為的應用的狀態,這個模型稱為狀態圖,表示了應用的狀態、事件和動作之間的關系。
5.4)生成針對每個狀態轉移的測試用例表。
(6)用例
6.1)用例是一個模型,說明一個系統是怎樣被采用的。它是一個文本描述,經常配有稱為參與者(actor)的系統用戶的圖形表示,以及稱為動作的系統的使用情況。
用例通常包括當系統出錯時系統行為的描述。
6.2)用例的廣泛使用源自于這樣的請求:請求測試者構建測試用例。
用例方法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接受了OMG的UML,UML采用了用例。
用例描述系統的功能行為,它們不捕獲非功能需求或系統設計。
6.3)通常用例包含一個用戶名、范圍或用例的目的、執行動作的參與者、動作、場景的先決條件、后置條件,意味著其它路徑的使用和擴充,以及對某些錯誤條件給出描述的例外。
更細致的用例可能采用分布動作詳細描述了系統上事件的正常過程。
編寫的較好的用例至少包含先決條件、后置條件和測試用例開發所需的異常信息。
6.4)用例測試-設計分析的一般步驟
6.4.1)從待測區收集所有的用例;
6.4.2)分析這些用例以發現所需功能的流程;
6.4.3)基于正常的事件過程分析每個用例;
6.4.4)基于第二場景、例外和擴展分析每個用例;
6.4.5)標識可能丟失的額外的測試用例。?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yangjin-55/archive/2006/11/17/2787087.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WEB应用测试》笔记(六)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在用户离开页面(刷新、后退、关闭等)时提
- 下一篇: 如何降低Windows Serve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