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有多精密
氣象是一門科學,監測精密是基礎,預報精準是核心,服務精細是目標。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國氣象監測有多精密!
氣象科學內涵?
氣象監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為天氣預報、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為了解變幻莫測的萬千氣象,很久前就有看云識天氣,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眼、筆、紙這“老三樣”開啟了氣象事業。
老一輩氣象觀測員記錄百葉箱數據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氣象監測基本實現自動化,主要的監測手段包括地面氣象站、氣象雷達、氣象衛星、小衛星監測、無人機監測、智能氣象監測設備等。
-
01 地面氣象站
地面氣象站分為國家基準站、國家基本站、國家一般站和區域自動氣象站。觀測內容包括:氣溫、氣壓、空氣濕度、風向風速、云、能見度、天氣現象、降水、蒸發、日照等。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力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2020年4月1日起,地面氣象觀測正式切換為業務運行,標志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7萬多個自動氣象站,覆蓋97%的鄉鎮,數量和密度位居世界第一。
自動氣象觀測場?
-
02? 氣象雷達
氣象雷達屬于主動式微波大氣遙感設備,厲就厲害在它會發波和收波,可以探測大氣中的云雨粒子。我國已基于200多部天氣雷達,建成全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網。目前天氣雷達近地面 1 千米的覆蓋范圍約 220 萬平方公里。中東部地區單點雷達站間距一般在 150 千米至 200千米左右,西部地區單點雷達站間距為 250 千米至 300 千米左右。
-
03? 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承載著中國人科技強國的夢,2020年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中國郵政推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
地球背景是風云四號氣象衛星所拍攝氣象衛星可以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就像是給氣象監測開了天眼,可以監測沙塵暴、森林火災、洪澇災害、大霧等。氣象衛星分兩種,一種是極軌衛星,一種是靜止衛星。極軌衛星離地球更近,它看得更清楚,但是對于某一個地方,一天只能觀察兩次。靜止衛星,靜止在地球上方的某一個位置,可以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觀測。
微信啟動頁:風云4號衛星拍攝的地球-
04? 小衛星監測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型觀測手段不斷涌現,小衛星就是其中之一。小衛星主要指質量小于500kg的航天器(也有認為1000kg以下),由于體積小,成本低,研發周期短,性能迭代快,小衛星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全球已發射超千顆小衛星。只要小衛星數量夠多,能夠對地進行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更高的觀測,未來將在氣象精密監測中發揮巨大作用。
小衛星圍繞地球示意圖-
05? 無人機監測
無人機具有靈巧、快捷、實時操控等優勢,在氣象監測,特別是惡劣環境下如山區、高原、無人區等具有巨大作用。本月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空大型無人機在臺風監測中取得重大突破。這架無人機成功下投30枚探空儀,與毫米波雷達一起,對臺風“森拉克”外圍云系進行了“CT式立體掃描”,獲取臺風內部精細結構特征和垂直結構信息,幫助預報員更準確分析臺風位置、強度及結構等信息,也為未來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準預報臺風提供了寶貴數據。
高空氣象探測無人機-
06? 智能氣象監測設備
隨著智能硬件行業的蓬勃發展,智能氣象監測設備性能不斷提高、價格不斷走低,目前國內外不少商業公司開始布局。智能氣象監測設備不僅可以監測常規的溫壓濕風,還內置了攝像頭,可以實時拍攝天空照片,上傳云端全球分享。社會化的高清圖片和視頻,再結合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未來在氣象領域的應用擁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智能氣象監測設備?
從氣象監測發展歷史來看,未來氣象監測一定是朝著自動化、智能化、社會化方向發展,不斷提升監測效率、監測精度和監測的時空分辨率。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討論!
小編的下一篇《氣象預報,有多精細!》已經在路上了,盡情期待!
總結
- 上一篇: 说几点
- 下一篇: CHD-5.3.6集群上sqoop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