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读书笔记第2章像1999 年那样狂欢第1记:小结及词汇解析
小結
本章的目的應該是通過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的背景,成因,影響,以及教訓來教誡人們,在所有人都瘋狂的拋身于洪流熱潮之中時,我們要冷靜的思考辨識出那些不切實際的大眾觀點,找到隱藏在這些觀點后面的反主流事實。
93年Mosaic瀏覽器的出現等引發大批的投資人涌向互聯網市場,大量的資金涌入催生出大量的所謂互聯網公司,這些公司在沒有盈利或者還沒有收益的時候就已經被鼓吹的身價百倍,引發“非理性繁榮”和導致“資產價格虛增”。大部分這些公司根本沒有盈利模式和能力,它們甚至不清楚“企業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賠錢”,而更傾向于將占領用戶實現點擊率看成比利潤更權威,更有未來的財務衡量標準。
天地會珠海分舵注:這讓我想起了小米,但不同的是人家是擁有自己實實在在的盈利模式和能力的。
一家公司如果能掛上個.com的頭銜價值即可翻倍。
作者還例舉了自己在99年經營的Pay Pal公司,描述了自己當時是如何砸錢去占領用戶
天地會珠海分舵注:這個讓我聯想到現在的嘀嘀打車等的千團大戰的砸錢占領用戶的手法
并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前一刻順利了完成了融資幫助他們贏得了取得成功的時間以度過他們清楚看到的即將到來的難關。
本章最終告誡我們,狂熱的追求新科技是正確的。但在大眾洪流中被裹夾前行的時候,我們最反主流的行動不是去抵制潮流,而是需要在洪流中不丟失自己的獨立思考。
詞匯解析
以下是一些幫助解讀本章的來自網絡的摘錄。
新經濟(New Economy)
所謂“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并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征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
“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新經濟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新經濟是信息化帶來的經濟文化成果。新經濟具有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高增長的特點。通俗地講,新經濟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二次大戰后罕見的持續性的高速度增長。在信息技術部門的帶領下,美國自1991年4月份以來,經濟增長幅度達到了4%,而失業率卻從6%降到了4%,通脹率也在不斷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計在內的話,美國1999年的消費品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34年來的最小值。這種經濟現象就被人們表述為“新經濟”。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目前這種“新經濟”,其主要動力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
馬賽克瀏覽器(Mosaic Browser)
NCSA Mosaic,或簡稱Mosaic,是互聯網歷史上第一個獲普遍使用和能夠顯示圖片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由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NCSA組織在1993年所發表,并于1997年1月7日正式終止開發和支持。在當時人氣爆發的大受歡迎。Mosaic的出現,算是點燃了后期互聯網熱潮的火種之一。
后來網景導航者瀏覽器的開發工作,聘用了許多原有的Mosaic瀏覽器工程師,但是沒有采用Mosaic網頁瀏覽器的任何代碼。傳承網景瀏覽器代碼的后裔為Firefox瀏覽器。
九十年代末互聯網泡沫
互聯網泡沫(又稱科網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間的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數到達5048.62的最高點時到達頂峰。在此期間,西方國家的股票市場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聯網板塊及相關領域帶動下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標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終投資失敗的,通常被稱為“COM”的互聯網公司。股價的飆升和買家炒作的結合,以及風險投資的廣泛利用,創造了一個溫床,使得這些企業摒棄了標準的商業模式,突破(傳統模式的)底線,轉而關注于如何增加市場份額。
天地會珠海分舵注:這個就是為什么《從0到1》作者說的”企業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賠錢。“這一點對任何有思想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再20世紀90年代后期,人們并不能清楚地領悟到這一點,當時的任何損失,都可以視為對未來發展所做的投資。傳統的”新經濟“觀念將網站頁面瀏覽量視為比利潤更權威,更著眼未來的財務衡量標準。
九十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
90年代中期,一系列事件沖擊著經濟環境:人民幣和日元的貶值、美國利率的上升及進而走強的美元、半導體價格的驟降,這些都影響了它們的經濟增長。當美國經濟在90年代早期從衰退中恢復時,格林斯潘領導的聯準會開始提高美國利率來對抗通貨膨脹。相較于南亞一直以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熱錢,這使得美國成為比南亞各國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這抬高了美元的價值。對于那些把貨幣錨定美元的南亞國家來說,走高的美元使得它們的出口更加昂貴、失去國際競爭力。同時,1996年春,南亞國家的出口增長預期顯著下滑,使他們的經常賬戶更為惡化。
巨大的恐慌導致債務債權的大量逃出,帶來信用緊縮和破產。另外,在外國投資者嘗試著取出現金時,外匯市場便被危機國家的貨幣淹沒,加大它們的貶值壓力。為了避免貨幣崩潰,這些國家的政府把國內利率提到極高的程度(使借出錢對投資者更有吸引力,以緩解資本外逃的現象);為了干涉外匯市場,用外匯儲備以固定匯率買下多余的本國貨幣。而這兩種政策都不可能長期維持。
很高的利率本身就可能危害一個健康的經濟體,對一個脆弱的經濟將會造成嚴重的災難,而政府正在耗竭數目有限的外匯儲備。當資本外逃之勢無可避免之時,當局便放棄固定匯率,轉而允許匯率浮動。本國匯率的貶值意味著,那些以外匯標價的負債轉以本國貨幣的標價急速上漲,這就導致更多的破產、危機加深。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恒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于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藥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斗,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并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并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么,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見解,不對之處歡迎指教:
作者:天地會珠海分舵
微信公眾號:TechGoGoGo
微博:http://weibo.com/techgogogo
CSDN:http://blog.csdn.net/zhubaitian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0到1》读书笔记第2章像1999 年那样狂欢第1记:小结及词汇解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