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vim使用及账号用户管理
Linux——vim使用及賬號用戶管理
- Vim編輯器
- 三種使用模式
- vim測試
- Vim按鍵說明
- 賬號管理
- 用戶賬戶的管理
- 用戶組管理
- 磁盤管理
- 磁盤基本操作
- 磁盤掛載與刪除
Vim編輯器
Vim是從 vi 發展出來的一個文本編輯器。代碼補完、編譯及錯誤跳轉等方便編程的功能特別豐富,在程序員中被廣泛使用。
三種使用模式
基本上 vi/vim 共分為三種模式,分別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輸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線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這三種模式的作用分別是:
命令模式:
用戶剛剛啟動 vi/vim,便進入了命令模式。
此狀態下敲擊鍵盤動作會被Vim識別為命令,而非輸入字符。比如我們此時按下i,并不會輸入一個字符,i被當作了一個命令。
以下是常用的幾個命令:
- i 切換到輸入模式,以輸入字符。
- x 刪除當前光標所在處的字符。
- : 切換到底線命令模式,以在最底一行輸入命令。
若想要編輯文本:啟動Vim,進入了命令模式,按下i,切換到輸入模式。
命令模式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命令,因此仍要依靠底線命令模式輸入更多命令。
輸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i就進入了輸入模式。在輸入模式中,可以使用以下按鍵:
- 字符按鍵以及Shift組合,輸入字符
- ENTER,回車鍵,換行
- BACK SPACE,退格鍵,刪除光標前一個字符
- DEL,刪除鍵,刪除光標后一個字符
- 方向鍵,在文本中移動光標
- HOME/END,移動光標到行首/行尾
- Page Up/Page Down,上/下翻頁
- Insert,切換光標為輸入/替換模式,光標將變成豎線/下劃線
- ESC,退出輸入模式,切換到命令模式
底線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英文冒號)就進入了底線命令模式。底線命令模式可以輸入單個或多個字符的命令,可用的命令非常多。
在底線命令模式中,基本的命令有(已經省略了冒號):
- q 退出程序
- w 保存文件
按ESC鍵可隨時退出底線命令模式。
簡單的說,我們可以將這三個模式想成底下的圖標來表示:
vim測試
先新建一個文件,
vim kuangstudy.txt #新建文件,并進入文件按下 i 進入輸入模式(也稱為編輯模式),開始編輯文字。在一般模式之中,只要按下 i, o, a 等字符就可以進入輸入模式了!
在編輯模式當中,你可以發現在左下角狀態欄中會出現 –INSERT- 的字樣,那就是可以輸入任意字符的提示。
這個時候,鍵盤上除了 Esc 這個按鍵之外,其他的按鍵都可以視作為一般的輸入按鈕了,所以你可以進行任何的編輯。
按下 ESC 按鈕回到一般模式。假設已經按照上面的樣式給他編輯完畢了,那么應該要如何退出呢?是的!沒錯!就是給他按下 Esc 這個按鈕即可!馬上你就會發現畫面左下角的 – INSERT – 不見了!
在一般模式中按下 :wq 儲存后離開 vim!
OK! 這樣我們就成功創建了一個 kuangstudy.txt 的文件。
Vim按鍵說明
賬號管理
Linux系統是一個多用戶多任務的分時操作系統,任何一個要使用系統資源的用戶,都必須首先向系統管理員申請一個賬號,然后以這個賬號的身份進入系統。
用戶的賬號一方面可以幫助系統管理員對使用系統的用戶進行跟蹤,并控制他們對系統資源的訪問;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用戶組織文件,并為用戶提供安全性保護。
每個用戶賬號都擁有一個唯一的用戶名和各自的口令。
用戶在登錄時鍵入正確的用戶名和口令后,就能夠進入系統和自己的主目錄。
實現用戶賬號的管理,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 用戶賬號的添加、刪除與修改。
- 用戶口令的管理。
- 用戶組的管理。
用戶賬戶的管理
用戶賬號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用戶賬號的添加、修改和刪除。
添加用戶賬號就是在系統中創建一個新賬號,然后為新賬號分配用戶號、用戶組、主目錄和登錄Shell等資源。
user add 選項 用戶名
參數說明:
選項 :
- -c comment 指定一段注釋性描述。
- -d 目錄 指定用戶主目錄,如果此目錄不存在,則同時使用-m選項,可以創建主目錄。
- -g 用戶組 指定用戶所屬的用戶組。
- -G 用戶組,用戶組 指定用戶所屬的附加組。
- -m 使用者目錄如不存在則自動建立。
- -s Shell文件 指定用戶的登錄Shell。
- -u 用戶號 指定用戶的用戶號,如果同時有-o選項,則可以重復使用其他用戶的標識號。
用戶名 :
- 指定新賬號的登錄名。
增加用戶賬號就是在/etc/passwd文件中為新用戶增加一條記錄,同時更新其他系統文件如/etc/shadow, /etc/group等。
(1)切換用戶的命令為:su username 【username是你的用戶名哦】
(2)從普通用戶切換到root用戶,還可以使用命令:sudo su
(3)在終端輸入exit或logout或使用快捷方式ctrl+d,可以退回到原來用戶,其實ctrl+d也是執行的exit命令
(4)在切換用戶時,如果想在切換用戶之后使用新用戶的工作環境,可以在su和username之間加-,例如:【su - root】
$表示普通用戶
#表示超級用戶,也就是root用戶
如果一個用戶的賬號不再使用,可以從系統中刪除。
刪除用戶賬號就是要將/etc/passwd等系統文件中的該用戶記錄刪除,必要時還刪除用戶的主目錄。
刪除一個已有的用戶賬號使用userdel命令,其格式如下:
userdel 選項 用戶名
常用的選項是 -r,它的作用是把用戶的主目錄一起刪除。
userdel -r kuangshen此命令刪除用戶kuangshen在系統文件中(主要是/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的記錄,同時刪除用戶的主目錄。
修改用戶賬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更改用戶的有關屬性,如用戶號、主目錄、用戶組、登錄Shell等。
修改已有用戶的信息使用usermod命令,其格式如下:
usermod 選項 用戶名
常用的選項包括-c, -d, -m, -g, -G, -s, -u以及-o等,這些選項的意義與useradd命令中的選項一樣,可以為用戶指定新的資源值。
usermod -s /bin/ksh -d /home/x -g developer kuangshen此命令將用戶kuangshen的登錄Shell修改為ksh,主目錄改為/home/z,用戶組改為developer。
用戶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用戶口令的管理。用戶賬號剛創建時沒有口令,但是被系統鎖定,無法使用,必須為其指定口令后才可以使用,即使是指定空口令。
指定和修改用戶口令的Shell命令是passwd。超級用戶可以為自己和其他用戶指定口令,普通用戶只能用它修改自己的口令。
passed 選項 用戶名
可使用的選項:
- -l 鎖定口令,即禁用賬號。
- -u 口令解鎖。
- -d 使賬號無口令。
- -f 強迫用戶下次登錄時修改口令。
如果默認用戶名,則修改當前用戶的口令。
例如,假設當前用戶是kuangshen,則下面的命令修改該用戶自己的口令:
$ passwd Old password:******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如果是超級用戶,可以用下列形式指定任何用戶的口令:
passwd kuangshen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普通用戶修改自己的口令時,passwd命令會先詢問原口令,驗證后再要求用戶輸入兩遍新口令,如果兩次輸入的口令一致,則將這個口令指定給用戶;而超級用戶為用戶指定口令時,就不需要知道原口令。
為用戶指定空口令時,執行下列形式的命令:
passwd -d kuangshen此命令將用戶 kuangshen的口令刪除,這樣用戶 kuangshen下一次登錄時,系統就不再允許該用戶登錄了。
passwd 命令還可以用 -l(lock) 選項鎖定某一用戶,使其不能登錄,例如:
passwd -l kuangshen用戶組管理
每個用戶都有一個用戶組,系統可以對一個用戶組中的所有用戶進行集中管理。不同Linux 系統對用戶組的規定有所不同,如Linux下的用戶屬于與它同名的用戶組,這個用戶組在創建用戶時同時創建。
用戶組的管理涉及用戶組的添加、刪除和修改。組的增加、刪除和修改實際上就是對/etc/group文件的更新。
grouped 選項 用戶組
可以使用的選項有:
- -g GID 指定新用戶組的組標識號(GID)。
- -o 一般與-g選項同時使用,表示新用戶組的GID可以與系統已有用戶組的GID相同。
此命令向系統中增加了一個新組group1,新組的組標識號是在當前已有的最大組標識號的基礎上加1。
groupadd -g 520 group2此命令向系統中增加了一個新組group2,同時指定新組的組標識號是520。
groupdel 用戶組
groupdel group1此命令從系統中刪除組group1。
groupmod 選項 用戶組
常用的選項有:
- -g GID 為用戶組指定新的組標識號。
- -o 與-g選項同時使用,用戶組的新GID可以與系統已有用戶組的GID相同。
- -n新用戶組 將用戶組的名字改為新名字
如果一個用戶同時屬于多個用戶組,那么用戶可以在用戶組之間切換,以便具有其他用戶組的權限。
用戶可以在登錄后,使用命令newgrp切換到其他用戶組,這個命令的參數就是目的用戶組。例如:
$ newgrp root這條命令將當前用戶切換到root用戶組,前提條件是root用戶組確實是該用戶的主組或附加組。
與用戶和用戶組相關的信息都存放在一些系統文件中,這些文件包括/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
(1)etc/passwd
/etc/passwd文件是用戶管理工作涉及的最重要的一個文件。Linux系統中的每個用戶都在/etc/passwd文件中有一個對應的記錄行,它記錄了這個用戶的一些基本屬性。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etc/passwd中一行記錄對應著一個用戶,每行記錄又被冒號(:)分隔為7個字段,其格式和具體含義如下:
用戶名:口令:用戶標識號:組標識號:注釋性描述:主目錄:登錄Shell
1)用戶名:是代表用戶賬戶的字符串
2)口令:存放著加密后的用戶口令
3)用戶標識號:系統內部用它來標識用戶
4)組標識號:記錄的是用戶所屬的用戶組
5)注釋性描述:記錄著用戶的一些個人情況
6)主目錄:用戶的起始工作目錄
7)登陸Shell:用戶登錄后,要啟動一個進程,負責將用戶的操作傳給內核,這個進程是用戶登錄到系統后運行的命令解釋器或某個特定的程序,即Shell
(2)/etc/shadow
由于/etc/passwd文件是所有用戶都可讀的,如果用戶的密碼太簡單或規律比較明顯的話,一臺普通的計算機就能夠很容易地將它破解,因此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的Linux系統都把加密后的口令字分離出來,單獨存放在一個文件中,這個文件是/etc/shadow文件。有超級用戶才擁有該文件讀權限,這就保證了用戶密碼的安全性。
/etc/shadow中的記錄行與/etc/passwd中的一一對應,它由pwconv命令根據/etc/passwd中的數據自動產生。
它的文件格式與/etc/passwd類似,由若干個字段組成,字段之間用":"隔開。這些字段是:
登錄名:加密口令:最后一次修改時間:最小時間間隔:最大時間間隔:警告時間:不活動時間:失效時間:標志
(3)/etc/group
用戶組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
**將用戶分組是Linux 系統中對用戶進行管理及控制訪問權限的一種手段。**每個用戶都屬于某個用戶組;一個組中可以有多個用戶,一個用戶也可以屬于不同的組。當一個用戶同時是多個組中的成員時,在/etc/passwd文件中記錄的是用戶所屬的主組,也就是登錄時所屬的默認組,而其他組稱為附加組。用戶要訪問屬于附加組的文件時,必須首先使用newgrp命令使自己成為所要訪問的組中的成員。
用戶組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此文件的格式也類似于/etc/passwd文件,由冒號(:)隔開若干個字段,這些字段有:
組名:口令:組標識號:組內用戶列表
磁盤管理
磁盤基本操作
Linux磁盤管理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系統的性能問題。
Linux磁盤管理常用命令為 df、du。
- df :列出文件系統的整體磁盤使用量
- du:檢查磁盤空間使用量
df命令參數功能:檢查文件系統的磁盤空間占用情況。可以利用該命令來獲取硬盤被占用了多少空間,目前還剩下多少空間等信息。
df [-ahikHTm] [目錄或文件名]
選項與參數:
- -a :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統,包括系統特有的 /proc 等文件系統;
- -k :以 K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 -m :以 M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 -h :以人們較易閱讀的 GBytes, MBytes, KBytes 等格式自行顯示;
- -H :以 M=1000K 取代 M=1024K 的進位方式;
- -T :顯示文件系統類型, 連同該 partition 的 filesystem 名稱 (例如 ext3) 也列出;
- -i :不用硬盤容量,而以 inode 的數量來顯示
Linux du命令也是查看使用空間的,但是與df命令不同的是Linux du命令是對文件和目錄磁盤使用的空間的查看,還是和df命令有一些區別的,這里介紹Linux du命令。
du [-ahskm] 文件或目錄名稱
選項與參數:
- -a :列出所有的文件與目錄容量,因為默認僅統計目錄底下的文件量而已。
- -h :以人們較易讀的容量格式 (G/M) 顯示;
- -s :列出總量而已,而不列出每個各別的目錄占用容量;
- -S :不包括子目錄下的總計,與 -s 有點差別。
- -k :以 KBytes 列出容量顯示;
- -m :以 MBytes 列出容量顯示;
通配符 * 來代表每個目錄。
與 df 不一樣的是,du 這個命令其實會直接到文件系統內去搜尋所有的文件數據。
磁盤掛載與刪除
根文件系統之外的其他文件要想能夠被訪問,都必須通過“關聯”至根文件系統上的某個目錄來實現,此關聯操作即為“掛載”,此目錄即為“掛載點”,解除此關聯關系的過程稱之為“卸載”。
Linux 的磁盤掛載使用mount命令,卸載使用umount命令。
mount [-t 文件系統] [-L Label 名] [-o 額外選項] [-n] 文件名 掛載點
#將 /dev/hdc6 掛載到 /mnt/hdc6 上面! mkdir /mnt/hdc6 mount /dev/hdc6 /mnt/hdc6 #掛載磁盤卸載命令 umount 語法:
umount [-fn] 裝置文件名或掛載點
選項與參數:
- -f :強制卸除!可用在類似網絡文件系統 (NFS) 無法讀取到的情況下;
- -n :不升級 /etc/mtab 情況下卸除。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Linux——vim使用及账号用户管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AP那些事-理论篇-13-SAP问题解
- 下一篇: 小学带计算机2000的检讨书,小学生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