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属性介绍
視頻屬性介紹
前言
本文主要是用來整理并匯總有關視頻的一些必備知識,以便在接觸到相關開發時,不至于手足無措;視頻的發展史及相關應用領域,不再贅述,自行百科,這里主要介紹比特率、幀速率、碼率及一些相關計算的知識,如下圖
視頻
Frame rate幀率
Frame rate中文常譯為“畫面更新率”或“幀率”,是指視頻格式每秒鐘播放的靜態畫面數量。典型的畫面更新率由早期的每秒6或8張(frame per second,簡稱fps)至現今的每秒120張不等。要達成最基本的視覺暫留效果大約需要10fps的速度。
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一般來說30fps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將性能提升至60fps則可以明顯提升交互感和逼真感,但是一般來說超過75fps一般就不容易察覺到有明顯的流暢度提升了。
分辨率
—視頻分辨率是各類顯示器屏幕比例的常用設置,常見的屏幕比例其實只有三種:4:3、16:9和16:10,再加上一個特殊的5:4。我們常說的視頻多少乘多少,嚴格來說不是分辨率,而是視頻的寬和高像素值。
分辨率是用于度量圖像內數據量多少的一個參數,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Pixel per inch)那個視頻的320X180是指它在橫向和縱向上的有效像素,窗口小時ppi值較高,看起來清晰;窗口放大時,由于沒有那么多有效像素填充窗口,有效像素ppi值下降,就模糊了。(放大時有效像素間的距離拉大,而顯卡會把這些空隙填滿,也就是插值,插值所用的像素是根據上下左右的有效像素“猜”出來的“假像素”,沒有原視頻信息)習慣上我們說的分辨率是指圖像的高/寬像素值,嚴格意義上的分辨率是指單位長度內的有效像素值ppi。差別就在這里。圖像的高/寬像素值的確和尺寸無關,但單位長度內的有效像素值ppi和尺寸就有關了,顯然尺寸越大ppi越小。
D1:480i格式(525i):720×480(水平480線,隔行掃描),和NTSC模擬電視清晰度相同,行頻為15.25kHz,相當于我們所說的4CIF(720×576)
D2:480P格式(525p):720×480(水平480線,逐行掃描),較D1隔行掃描要清晰不少,和逐行掃描DVD規格相同,行頻為31.5kHz
D3:1080i格式(1125i):1920×1080(水平1080線,隔行掃描),高清方式采用最多的一種分辨率,分辨率為1920×1080i/60Hz,行頻為33.75kHz
D4:720p格式(750p):1280×720(水平720線,逐行掃描),雖然分辨率較D3要低,但是因為逐行掃描,市面上更多人感覺相對于1080I(實際逐次540線)視覺效果更加清晰。不過個人感覺來說,在最大分辨率達到1920×1080的情況下,D3要比D4感覺更加清晰,尤其是文字表現力上,分辨率為1280×720p/60Hz,行頻為45kHz
D5:1080p格式(1125p):1920×1080(水平1080線,逐行掃描),目前民用高清視頻的最高標準,分辨率為1920×1080P/60Hz,行頻為67.5KHZ。
碼率
位元傳輸率 (又譯為位元速率或比特率或碼率)是一種表現視頻串流中所含有的資訊量的方法。其數量單位為bit/s(每秒間所傳送的位元數量,又寫為bps)或者Mbit/s(每秒間所傳送的百萬位元數量,又寫為Mbps)。
視頻碼率就是數據傳輸時單位時間傳送的數據位數,一般我們用的單位是kbps即千位每秒。通俗一點的理解就是取樣率,單位時間內取樣率越大,精度就越高,處理出來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
碼率也叫比特率,比特率是指每秒傳送的比特(bit)數。單位為 bps(Bit Per Second),比特率越高,傳送數據速度越快。聲音中的比特率是指將模擬聲音信號轉換成數字聲音信號后,單位時間內的二進制數據量,是間接衡量音頻質量的一個指標。視頻中的比特率(碼率)原理與聲音中的相同,都是指由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后,單位時間內的二進制數據量。
-基本的算法是:【碼率】(kbps)=【文件大小】(GB)?1024?8/【時間】s【碼率】(kbps)=【文件大小】(GB)?1024?8/【時間】s
舉例
D5的碟,容量4.3G,其中考慮到音頻的不同格式,姑且算為600M,(故剩余容量為4.3*1024-600=3803.2M),所以視頻文件應不大于3.7G,本例中取視頻文件的容量為3.446G,視頻長度100分鐘(6000秒),計算結果:碼率約等于4818kbps(3.446 * 1024 * 1024 * 8 / 6000 = 4817.857)。
碼率就是數據傳輸時單位時間傳送的數據位數,一般我們用的單位是kbps即千位每秒。 通俗一點的理解就是取樣率,單位時間內取樣率越大,精度就越高,處理出來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也就是說畫面的細節就越豐富。但是文件體積與取樣率是成正比的,所以幾乎所有的編碼格式重視的都是如何用最低的碼率達到最少的失真,圍繞這個核心衍生出來的cbr(固定碼率)與vbr(可變碼率),都是在這方面做的文章,不過事情總不是絕對的,從音頻方面來說,碼率越高,被壓縮的比例越小,音質損失越小,與音源的音質越接近。
關鍵幀
關鍵幀也叫幀內幀,就是這一幀以類似jpeg的編碼方式編碼.而其他幀只編碼與關鍵幀不同的部分,這樣就會小一點了
數據速率
數據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在信道上傳輸的信息量(比特數)稱為數據速率。它的大小會影響到視頻的品質。
總比特率
-總比特率=視頻的比特率+上音頻的比特率4547+137總比特率=視頻的比特率+上音頻的比特率4547+137
Kbps
首先要了解的是,ps指的是/s,即每秒。Kbps指的是網絡速度,也就是每秒鐘傳送多少個千位的信息(K表示千位,Kb表示的是多少千個位),為了在直觀上顯得網絡的傳輸速度較快,一般公司都使用kb(千位)來表示。1KB/S=8Kbps。ADSL上網時的網速是512Kbps,如果轉換成字節,就是512/8=64KB/S(即64千字節每秒)。
壓縮技術
- 視頻壓縮技術
視頻壓縮技術(僅適用數位訊號)
自從數位信號系統被廣泛使用以來,人們發展出許多方法來壓縮視頻串流。由于視頻資料包含了空間的與時間的冗余性,所以使得未壓縮的視頻串流以傳送效率的觀點來說是相當糟糕的。
總體而言,空間冗余性可以借由“只記錄單幀畫面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的差異性”來減低;這種技巧被稱為幀內壓縮(intraframe compression)。并且與圖像壓縮密切相關,而時間冗余性則可借由“只記錄兩幀不同畫面間的差異性”來減低;這種技巧被稱為幀間壓縮(interframe compression),包括運動補償以及其他技術。目前最常用的視頻壓縮技術為DVD與衛星直播電視所采用的MPEG-2,以及因特網傳輸常用的MPEG-4。
總結
- 上一篇: centos Unison+Inotif
- 下一篇: Java并发57:Akka 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