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7】
1.()是態度其余組成部分的基礎。
A.認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為傾向成分
D.道德成分
2.小趙最近正在減肥,恰好遇上部門同事聚餐,打破了他的減肥計劃,這使他非常不開心。小趙開導自己:“跟同事交流感情,并在聚會中表現得放松、合群,比減肥重要多了。”根據認知失調理論,小趙采用的減輕認知失調的方法是()。
A.改變態度
B.增加認知
C.改變認知的重要性
D.減少選擇感
3.下列不屬于克服偏見的方法的是()。
A.對抗刻板印象
B.平等接觸
C.創造消除偏見的環境
D.消除歧視
4.心理學家提出的消除偏見的方法不包括()。
A.減少交流
B.平等接觸
C.創造消除偏見的環境
D.對抗刻板印象
5.自我價值定向理論是()多年來發展出的一套理論。
A.楊國樞
B.金盛華
C.楊中芳
D.費孝通
6.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論中,()強調價值對象本身的屬性。
A.實際價值
B.主體價值
C.想象價值
D.客體價值
7.()認為中國人是比較典型的社會取向,這種取向具體表現為家族取向、關系取向、權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四個次級取向。
A.費孝通
B.楊國樞
C.金盛華
D.楊中芳
8.研究表明,人格對于()等諸多方面都有影響。
A.領導
B.工作績效
C.職業選擇
D.工作滿意度
E.社會文化
9.人本主義理論被認為具有()。
A.整體性
B.先天傾向性
C.現象學性
D.存在性
E.自我性
10.奧爾波特認為人格結構主要有()。
A.敏感性
B.獨立性
C.樞紐特質
D.核心特質
E.次要特質
11.下面有關特質理論的陳述,正確的是()。
A.特質理論的貢獻在于其開創了人格測量的技術和發展了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
B.特質理論有點類似于“貼標簽”,沒有深入揭示行為背后的原因和機制
C.特質理論提供了對個體當前人格的精確描述,這種描述和我們的日常習慣非常接近
D.特質理論被認為具有整體性、先天傾向性、現象學性與存在性
E.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特質理論的主要假設,即人格特質的跨情境一致性
12.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是個體從事心智活動的要素,包括言語能力、數學能力、推理能力和()。
A.演繹能力
B.記憶力
C.知覺能力
D.平衡能力
E.軀干力量
13.勝任特征模型是指擔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所需要具備的()的總和。
A.能力
B.知識
C.技能
D.道德
E.經濟
14.根據緊張度我們把情緒分為()。
A.輕松
B.平靜
C.緊張
D.激動
E.愉快
15.根據強度我們可以把憤怒分為()。
A.一般憤怒
B.大怒
C.易怒
D.暴怒
E.不怒
16.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消除偏見帶來負面影響的方法,包括()。
A.對抗刻板印象
B.個體差異
C.平等接觸
D.創造消除偏見的環境
E.提高自身免疫
17.關于價值觀的說法,正確的有()。
A.價值觀既是一種個體現象、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B.價值觀隨情境不同而改變
C.價值觀不是內隱的,而是外顯的
D.價值觀比態度更形象、更具體
E.價值觀對行為具有解釋、預測和導向作用
18.()是最不具層次結構性的溝通形式,溝通方向很活躍。
A.交錯型溝通
B.輪狀溝通
C.環狀溝通
D.鏈狀溝通
19.()是指團體或組織中在高低各個結構層次之間進行的溝通。
A.垂直溝通
B.上行溝通
C.橫向溝通
D.下行溝通
20.小道消息有不同尋常的穿越嚴密的公司保密屏障的能力,很難對其加以控制。體現了小道消息的()。
A.有一定的準確性
B.傳播速度快
C.難以防止
D.來源廣泛
21.由五個成員組成的新產品研發小組,內部鏈狀溝通形式是()。
A.鏈狀溝通
B.Y型溝通
C.環狀溝通
D.交錯型溝通
22.如為了聲援某位被公司解雇的職員或為了增加福利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便是一個()。
A.指揮團體
B.利益團體
C.聯誼團體
D.任務團體
23.根據(),可以把團體分為松散團體和組織等。
A.規模
B.正式性
C.成員多少
D.成員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
24.當團體開始發揮作用、成員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任務時,團體即進入團體發展階段的()。
A.形成期
B.沖突期
C.規范期
D.產出期
25.成員們爭權奪利,爭奪具有控制權的職位,成員們對于團體的發展方向爭論不休,這屬于團體發展的()階段。
A.形成期
B.沖突期
C.規范期
D.產出期
26.在組織管理中,()可以分為指揮團體、任務團體和團隊。
A.大團體
B.組織
C.正式團體
D.非正式團體
27.經過一段時期的作用,團體的規范、凝聚力增強,成員之間形成真正認同感,情誼日益濃厚的團隊發展時期是()。
A.規范期
B.產出期
C.形成期
D.結束期
28.恐怖分子經過團體討論后,往往可能做出更加極端的恐怖行為,這種現象是()。
A.團體思維
B.頭腦風暴
C.團體服從
D.團體極化
29.“因為通常人們不希望自己被團體拒絕,因而避免發表與多數人不一致的意見,這會導致團體決策的優勢無法發揮”,體現了團體決策的()缺點。
A.耗費時間
B.團體壓力難以克服
C.有時會產生少數人把持的現象
D.責任模糊
30.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從各自擅長的角度、方面提出可能的方案,使決策()。
A.信息全面、完整
B.選擇余地大
C.可以降低錯誤的發生率
D.具有合法性
31.()是指他人對某個人角色的知覺或期望有所不同時,這個人的一種矛盾心態。
A.角色模糊
B.角色合作
C.角色沖突
D.角色期望
32.“基層管理者在把情況通報上級之前往往先要將信息進行濃縮,以免主管被太多的信息淹沒”這體現妨礙溝通的()因素。
A.過濾作用
B.選擇性知覺
C.情緒因素
D.語言理解力
33.從規范的存在范圍來看,非正式規范存在于()。
A.正式團體
B.非正式團體
C.正式團體和非正式團體
D.正式團體或非正式團體
34.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說明了服從現象的()。
A.普遍性
B.獨立性
C.真實性
D.抽象性
35.“在最初的要求被他人接受之后,告訴他人由于自己的要求被低估,又重新修改之前的提案,增加新的要求或價碼,這時對方更可能接受新的出價”體現了順從中的()技巧。
A.腳在門檻內技巧
B.門前技巧
C.折扣技巧
D.滾雪球
36.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的實驗說明,()是人的一種基本傾向。
A.壓力
B.從眾
C.順從
D.服從
37.()是為克服團體壓力抑制不同見解而設計的,鼓勵創造性思維的常用方法。
A.頭腦風暴法
B.德爾菲技術
C.具名團體技術
D.階梯技術
38.團體決策的常用方法中,()主要用于大的、重要的決策問題。
A.頭腦風暴法
B.德爾菲技術
C.具名團體技術
D.階梯技術
39.下列關于團體凝聚力的敘述錯誤的是()。
A.高凝聚力能否導致高績效要看團體的績效規范
B.凝聚力與績效有循環依存的關系
C.凝聚力是越高越好的
D.適度的凝聚力可以提高團體成員參與程度和促進交流
40.如果可以選擇,幾乎所有的球隊都愿意主場作戰,而不愿意客場作戰。這是因為主場作戰更容易產生()。
A.社會促進現象
B.從眾現象
C.團體消極化
D.合作現象
41.為了減少小道消息的負面影響,管理者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傾聽并研究小道消息,這些方式包括()。
A.明確公開進行重要決策的時間表
B.強調目前的決策和未來的計劃有保密的必要性
C.公開討論最壞的情況
D.有意地向非正式溝通渠道透露一些消息
E.具有不協調的決定或行為不需要說明
42.在組織管理中,正式團體又可以分為()。
A.指揮團體
B.任務團體
C.團隊
D.大團體
E.小團體
43.下列屬于異質性團體的優勢的是()。
A.有更高的決策質量
B.成員之間比較好相處
C.有較高的績效水平
D.更容易交流和合作
E.可以促進團體的變革
44.克服溝通障礙的途徑包括()。
A.利用反饋
B.精簡語言
C.主動傾聽
D.情緒控制
E.精神鼓勵
45.()是溝通最顯而易見的基本職能。
A.控制行為
B.激勵
C.情感表達
D.信息流通
E.意見反饋
46.心理學研究表明,特別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順從氣氛的因素是()。
A.團體凝聚力
B.積極的情緒
C.順從的互惠性
D.合理的原因
E.團體壓力
47.為了增加他人順從的可能性,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
A.先向他人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在對方接受后,再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則新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會增加
B.先向他人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在對方拒絕之后,再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則小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加
C.向他人提出一個大的要求,在他人回應之前降低要求,對方接受的可能性增加
D.在他人接受要求之前,增加新的要求,則對方更有可能接受新的要求
E.在他人接受了最初的要求后,增加一個新的要求,對方很有可能接受新的要求
48.下列屬于具名團體技術缺點的是()。
A.程序僵硬呆板
B.比較費時
C.成員感受不到凝聚力
D.沒有機會從他人那里獲得靈感
E.主要用于大的、重要的決策
49.影響團體凝聚力的因素很多,包括()。
A.相處的時間
B.加入團體的難度
C.團體規范
D.外在威脅
E.團體規模
50.認為每個員工都有其典型的工作滿意度水平的工作滿意度理論模型是()。
A.工作滿意度的因素模型
B.工作滿意度的差異模型
C.工作滿意度的均衡水平模型
D.工作滿意度的多維度模型
51.工作滿意度調查給員工提供了一個正式渠道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和不滿的機會,從而使消極情感得到釋放。這體現的調查滿意度的意義是()。
A.監控滿意度
B.改善溝通
C.釋放情感
D.確定培訓需要
52.()反映了個體與工作或崗位之間的關系。
A.組織忠誠度
B.工作滿意度
C.工作投入度
D.組織承諾
53.用來衡量員工未來是否愿意留在組織中工作的重要指標是(),它體現了個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
A.工作滿意度
B.工作投入度
C.組織承諾
D.離職率
54.工作滿意度高的員工,()。
A.離職率高
B.離職率低
C.可能高,可能低
D.兩者無關
55.下列關于組織公民行為的說法,錯誤的是()。
A.工作滿意度高的員工更可能出現組織公民行為
B.組織公民行為也有消極的一面,包括偷竊、缺勤、遲到等
C.組織公民行為是對組織生存和高效運作起積極作用的行為
D.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積極的自發工作行為
56.在員工對工作不滿的表達方式中,既積極又具有建設性的是()。
A.提建議
B.辭職
C.忽視
D.忠誠
57.()既是對員工歷來的努力程度和績效的肯定,也反映著組織內外橫向比較的結果。
A.工作挑戰性
B.公平的待遇
C.良好的工作環境
D.合作伙伴和上級
58.工作挑戰性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關系。
A.正相關
B.負相關
C.“U”形
D.倒“U”形
59.()的員工可能隨時準備跳槽,常會斤斤計較,表現出明顯的功利之心。
A.規范承諾高
B.情感承諾高
C.繼續承諾低
D.繼續承諾高
60.()的員工在應盡義務方面表現非常突出,但不會表現出太多的熱情。
A.情感承諾高
B.規范承諾高
C.規范承諾低
D.繼續承諾高
61.下列不屬于影響繼續承諾的因素的是()。
A.所掌握技術的應用范圍
B.受教育程度
C.改行的可能性
D.員工的個性特點
62.作為一種工作態度指標,組織承諾的內容不包括()。
A.情感承諾
B.職業承諾
C.規范承諾
D.繼續承諾
63.工作滿意度的均衡水平模型認為()。
A.每個員工都有其典型的工作滿意度水平
B.如果員工對“理想工作的期望不能得到滿足,就會表現出不滿”
C.管理者不一定能夠通過改變工作情境持久性地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D.管理者需要重視員工對工作的合理期望,并設法滿足
E.工作中的各種事件只是使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在均衡水平上下波動
64.工作投入度高的員工,一般()。
A.不喜歡參與制定決策
B.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C.表現出高成長的需要
D.很少遲到或缺勤
E.愿意長時間地工作
65.關于工作態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工作滿意度是員工對自己的工作喜歡或不喜歡的情感或情緒體驗
B.工作投入度是員工認同崗位程度
C.組織承諾是個體對組織的情感反應,體現了個體與工作之間的關系
D.員工工作之外的環境不會影響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E.組織承諾是預測員工離職率最有效的指標之一
66.下列屬于工作滿意度影響后果的是()。
A.工作績效
B.離職率
C.缺勤和遲到
D.偷竊行為
E.泄露核心文件
67.關于工作滿意度的說法,正確的有()。
A.工作滿意度通常用于描述整個群體的忠誠度
B.工作滿意度高的員工通常會表現出較高的組織承諾
C.工作挑戰性越大,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越高
D.員工工作環境和自身的人格特點也會影響其工作滿意度
E.工作滿意度是員工對工作本身以及工作環境等因素的總體評價
68.關于組織承諾的說法,正確的有()。
A.組織承諾是組織對員工的一種許諾
B.組織承諾是員工對組織的一種態度
C.員工的組織承諾越高,離職率越低
D.情感承諾與上司對員工的績效評價呈正相關
E.繼續承諾與上司對員工的績效評價呈負相關
69.人力資源的()是指人是價值創造過程中最為主動的因素,人對自己的價值創造過程具有可控性,人的工作動機會直接影響到工作的結果以及實現的價值。
A.能動性
B.社會性
C.時效性
D.開發性
70.關于人力資源概念的內涵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力資源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能力
B.人力資源是一個數量概念,與質量無關
C.人力資源只包括現實的人力資源,不包括潛在的或未來的人力資源
D.人力資源指的是人的腦力,不包括體力
71.()的實質是應當在將員工看成一種價值極高的資產的基礎上,制訂和執行一套完整的計劃從而借助一系列有助于組織總體經營戰略實現的具有內部一致性的整體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來管理這些人力資產,以達到贏得并維持競爭優勢的目的。
A.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
B.人力資源管理
C.員工招募與甄選
D.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72.使企業界認識到增加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有助于提高勞動效率的理論是()。
A.科學管理理論
B.人際關系學說
C.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D.人力資本投資理論
73.企業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成長戰略的實質是()。
A.運用現有的資源與培育新的資源之間尋求平衡
B.人是企業核心競爭力
C.改善員工的工作成效是提升企業經營績效的最佳方法
D.“人”具有很多獨一無二的特質
74.下列關于企業資源基礎理論的描述錯誤的是()。
A.該理論標志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興起
B.組織競爭力來源與區別于其他組織的異質性資源
C.企業成長戰略的實質在于培育新的資源
D.企業要獲得持續競爭力,需要對異質性資源進行投資、升級以及有效利用
75.人力資源在經濟中的價值可以從()過程中的作用體現出來。
A.勞動在生產價值創造
B.勞動在經濟價值創造
C.勞動在知識創造
D.勞動在資本創造
76.新古典學派創始人及其主要代表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將()作為第四種要素加以強調,從而形成了四要素論。
A.組織
B.企業家
C.資本
D.知識共同創造
77.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是對一個組織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所作的陳述,它提供了一個組織存在的目的及其活動范圍等方面的信息。
A.愿景
B.使命
C.價值觀
D.戰略
78.()是一個組織的動力源泉,能夠為員工提供更加具體的努力方向,同時也能成為組織績效衡量的基礎。
A.愿景
B.使命
C.價值觀
D.目標
79.()是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乃至整個組織的管理和運營的一個中心環節。
A.人力資源規劃
B.招募與甄選
C.績效管理
D.薪酬管理
80.員工關系管理實際上是指()和員工之間的關系管理。
A.員工
B.組織
C.績效
D.培訓
81.在人際關系運動階段,對“人力資源管理”這一名詞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包括()。
A.關心工人福利
B.經濟學中的人力資本理論正式提出
C.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興起的行為科學不斷發展
D.作為一門學科的人力資源會計出現
E.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出現
82.人力資源之所能夠成為一種異質性資源,是因為它具備了()幾個方面的特征。
A.價值性
B.稀缺性
C.難以模仿性
D.難以替代性
E.難以定價性
83.人力資源的概念涵蓋了生產要素中的()。
A.資本
B.土地
C.勞動
D.企業家
E.知識
84.人力資源管理對于一個組織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A.幫助企業達成戰略目標或經營要求
B.有效利用組織中全體員工的技能和能力
C.使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自我實現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D.幫助企業維護倫理道德政策以及履行社會責任
E.以企業利潤為核心的方式進行變革管理
85.及時整理訪談記錄,為下一步信息分析提供清晰的和有條理的信息記錄屬于訪談法的()階段。
A.準備階段
B.開始階段
C.結束階段
D.整理階段
86.關于工作分析中訪談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A.適用的工作類型較少
B.操作時要避免使用生僻的專業詞匯
C.不允許被訪談者提問
D.對員工個人和企業的日常工作沒有任何影響
87.()是指在跨行業、跨部門基礎上的綜合層次的工作,它不局限于一個企業內部。
A.任務
B.職業
C.職位
D.工作
88.()是指與該職位的上、下級發生的工作聯系。
A.橫向聯系
B.縱向聯系
C.一般聯系
D.特殊聯系
89.()可以明確每個職位等級所需的業績標準與知識能力標準,從而建立起科學并具有激勵性的職業上升途徑,實現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
A.薪酬管理體系
B.任職資格體系
C.工作評價體系
D.人力資源培訓體系
90.下列職位的工作聯系中,屬于縱向聯系的是()。
A.與企業外部的聯系
B.與部門內其他職位的工作聯系
C.與該職位下級發生的工作聯系
D.與企業內其他部門或職位的工作聯系
91.()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編制任務清單初稿。
A.觀察法
B.問卷調查法
C.工作日志法
D.文獻分析法
92.主題專家會議的主持人最好是()。
A.優秀員工
B.最高領導層
C.人力資源部門經理
D.企業內與目標職位相關的中層管理者
93.()是指熟悉目標職位的企業內部人員和外部人員就目標職位的相關信息展開討論,收集數據、驗證并確認分析結果。
A.工作日志法
B.文獻分析法
C.主題專家會議法
D.工作實踐法
94.在問卷調查法中選擇調查樣本時,若任職者較多,則選取()。
A.全體
B.3~5人
C.5~8人
D.8~10人
95.下列不屬于觀察法流程中觀察前準備階段的內容的是()。
A.確定目標
B.選擇觀察對象
C.選擇合適的方法
D.數據整理
96.關于工作分析方法的說法,錯誤的是()。
A.訪談法適用范圍比較廣泛
B.觀察法比較運用于技術要求較高的腦力工作
C.問卷調查法操作程序簡單,但對于問卷編制的技術要求較髙
D.主題專家會議法的缺點是結構化程度較低,受到專家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背景的制約
97.()是指對于工作相關的工具、技術和方法的運用。
A.工作經驗要求
B.培訓要求
C.專業知識要求
D.工作技能要求
98.職位說明書在應用過程中應遵循()原則。
A.客觀真實
B.動態
C.靜態
D.簡明扼要
99.()用以說明工作執行者為了圓滿完成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技術及其他要求。
A.工作描述
B.工作規范
C.工作標識
D.工作技能
100.下列背景信息中,屬于企業內部信息的是()。
A.工作規范
B.國內外職業標準
C.職位配置圖
D.行業的相關政策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7】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ndroid捕获全局异常lin,全局获
- 下一篇: codeforces #630 F.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