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速成课 第二集 电子计算机
1. 背景
人類社會規模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增長,20 世紀上半葉,世界人口幾乎翻倍。一戰動員 7 千萬人,二戰 1 億多人,全球貿易和運輸更加緊密,工程和科學的復雜度也達到新高,甚至考慮登陸其他行星,復雜度的增高導致數據量暴增,人們需要更多自動化,更強的計算能力。很快,柜子大小的計算機變成房間大小的計算機,維護費用高,而且容易出錯。
2.「繼電器」時代:最大的機電計算機之一:哈佛馬克一號
1944 年,由 IBM完成,給二戰同盟國建造。最早的用途之一:給“曼哈頓計劃”跑模擬,有 76 萬 5 千個組件,300 萬個連接點和 500 英里長的導線,有一個 50 英尺的傳動軸,有一個 5 馬力的電機驅動。
這臺機器“大腦”是「繼電器」。
- 繼電器:用電控制的機械開關。繼電器中有根「控制線路」,控制電路是開還是關。
- 「控制線路」連著一個線圈,當電流流過線圈,線圈產生磁場,吸引金屬臂,從而閉合電流。
- 比喻:繼電器相當于是水龍頭,控制總線相當于是水龍頭把。打開水龍頭,水會流出來。關閉水龍頭,水就沒了。繼電器干的是一樣的事情,只不過控制的是電子,而不是水??刂瓶偩€作用之一,還可以連接到馬達,給馬達計數+1。
- 缺點:
- 速度慢:繼電器內的機械臂「有質量」,因此無法快速開關。舉例:1940 年代,一個好的繼電器 1 秒可以翻轉 50 次,看起來很快,但是還是不足以解決復雜的大問題;1 秒能做 3 次加法或者減法運算,1 次乘法要花 6 秒,除法花 15 秒;更復雜的操作,例如:三角函數,可能需要一分鐘以上。
- 齒輪磨損:任何會動的機械都會隨時間磨損。
- 隨著繼電器數量增加,故障概率增加:哈佛馬克一號有大約 3500 個繼電器,假設繼電器的壽命是 10 年,也意味著平均每天要換一個故障繼電器,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有的運算需要運行好幾天。
- 吸引昆蟲:巨大、黑色、溫暖的機器會吸引昆蟲。1947 年 9 月,哈佛馬克2型的操作員從故障繼電器中拔出一只死蟲。Grace Hopper曾說:“每當電腦出了問題,我們就說它出了bug(蟲子)” ,這就是術語bug的來源。
3. 如何提升計算能力?「真空管」時代!
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需要更快更可靠的東西來代替繼電器。
-
1904年, 英國物理學家 Ambrose Fleming開發了新的電子組件 「熱電子管」,是世界上第一個「真空管」。
所謂熱電子管是指:把兩個電極裝在一個氣密的玻璃燈泡里,其中一個電極可以加熱,從而發射電子,這叫「熱電子發射」;另一個電極會吸引電子,形成「電龍頭」的電流,但只有帶正電才行,如果帶負電荷或者中性電荷,電子就沒有辦法被吸引,越過真空區域,因此不會有電流。
-
「二極管」:電流只能單向流動的電子部件。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開關電流的東西。
-
1906 美國發明家 Lee de Forest, 在 Fleming設計的兩個電極之間,加入了第三個「控制」電極, 向「控制」電極施加正電荷,它會允許電子流動,但如果施加負電荷,它會阻止電子流動。因此,通過控制線路,可以斷開或者閉合電路。這和繼電器的功能一樣,但重要的是「真空管」內沒有會動的組件,也就意味著更少的磨損,更重要的是,每秒可以開閉數千次,因此這些「三極真空管」成為了無線電,長途電話以及其他電子設備的基礎,持續了接近半個世紀。
-
「三極真空管」缺點:有點脆弱,像燈泡一樣會燒壞。但比起繼電器,是一次巨大進步。
-
起初,「三極真空管」很貴,收音機一般只用一個,計算機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個電氣開關,到了 1940 年代,「三極真空管」的成本和可靠性得到改進,可以用在計算機里,標志著計算機從機電轉向電子。
舉例
-
「巨人1號」
1943 年,由工程師 Tommy Flowers設計,完工于 1943 年 12 月,在 Bletchley Park完成組裝,總共制造了 10 臺巨人計算機,用于破解納粹通信,
是第一個大規模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有 1600 個真空管,被認為是第一個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但是需要配置。 -
2 年前(1941年),阿蘭·圖靈經常被成為「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也在 Bletchley Park做了臺機電裝置,叫 Bombe,這臺機器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破解納粹「英格碼」通訊加密設備,但嚴格來說,Bombe不算計算機,
-
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 ENIAC,1946 年,由 John Mauchly和 J. Presper Eckert設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建造,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通用,可編程,電子計算機。它每秒可執行 5000 次十位數加減法,比前輩快了很多。它運作了 10 年,據估計,比當時全人類加起來還多。
4. 比真空管更快的「晶體管」時代!
到了 1950 年代,真空管計算機都達到了極限, 新的電子開關開始被需要。
-
1955 年,美國空軍的 AN/FSQ-7計算機完成,是 SAGE防空計算機系統的一部分;
-
1947 貝爾實驗室科學家 John Bardeen, Walter Brattain, William Shockley發明了「晶體管」,每秒可以開關 10,000 次。一個全新的計算機時代誕生。
「晶體管」就像之前講過的「繼電器」、「真空管」,也是一個開關,可以用控制線路來控制開或者關。它有兩個電極,電極之前有一種材料隔開它們,這種材料有時候有電,有時候不導電,這種材料就是「半導體」,控制線連到一個「門」電極,通過改變「門」的電荷,我們可以控制半導體材料的導電性,來允許或者不允許電流流動。
- 優點:
- 比起玻璃制成,小心易碎的真空管,晶體管是固態的;
- 晶體管可以遠遠小于繼電器或真空管,不僅小,還超級快,導致可以制造更小更便宜的計算機,例如 1957 年發布的 IBM 608,第一個完全用晶體管,而且消費者可以買到的計算機。它有 3000 個晶體管,每秒執行 4500 次加法,每秒執行
80次左右的乘除法。
- 優點:
舉例:
- IBM很快把所有產品都轉向了晶體管,把晶體管計算機帶入辦公室,最終引入家庭。
- William Shockley搬到硅谷后,創立了「肖克利半導體」,里面的員工后來成立了「仙童半導體」,這里面的員工后來創立了「英特爾」,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芯片制造商。
- 如今,計算機中的晶體管小于 50 納米,而一張紙的厚度大概是 10 萬納米,每秒可以切換上百萬次,并且能工作幾十年。
5. 總結
- 開關的發展:繼電器-> 真空管-> 晶體管,讓電路開閉變得非常非常快。
- 計算機的發展 哈佛馬克一號- 巨人1號- Bombe-> ENIAC。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速成课 第二集 电子计算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Error running ‘Tomca
- 下一篇: 自己动手制作植物大战僵尸简单修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