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毒最新治疗研究进展(2022年6月)
【1】下一個新冠變體在哪?The Lancet:免疫低下感染者體內或正孕育新的變異新冠
2022-06-09報道,近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發表了一篇題為“Where is the next SARS-CoV-2 variant of concern?”(圖1)的評論文章。文章表示,免疫力低下的新冠感染者體內可能正在進化著下一代新冠變異體[1]。評論中提到,新冠大流行的特點是一波又一波的新型變異毒株不斷侵襲人們,而目前的初步數據表明,這些新冠病毒變體很可能有部分來自于新冠病毒的長期感染者,比如某些免疫力低下的感染者。
【2】Nature關注:新冠病毒正在野生動物中傳播,這對新冠大流行意味著什么?
2022-05-06報道,自2021年1月起,研究人員在美國的24個州檢測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野生白尾鹿,加拿大的各個地區同樣也檢測到了。2021年12月底,紐約市史坦頓島上的野生白尾鹿竟也檢測 Omicron 變異株。2022年3月,猶他州的野生騾鹿體內檢測到了新冠病毒。
?
2月份,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表在預印本 medRxiv 的論文顯示,當地白尾鹿中發現了與人類基因組不同的新冠 Alpha 變異株,這表明 Alpha 變異株之前感染白尾鹿后一直在白尾鹿體內獨立進化。
更重要的是,有研究發現,安大略省一個人體內的新冠病毒與在白尾鹿中發現的新冠病毒基因組高度相似,盡管缺少關鍵證據,但科學家們懷疑此人可能從白尾鹿身上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這一點得到證實,那么白尾鹿對人類的傳播將令人擔憂。
此外,白尾鹿和人類一樣,能夠多次感染新冠病毒,例如有研究發現,感染了?Omicron?的白尾鹿體內同樣存在著針對?Delta?的抗體,這表明白尾鹿可以多次感染新冠病毒,這也意味著新冠病毒將難以從白尾鹿體內消失,從而繼續造成傳播。
【3】Nature:奧密克戎新特性或將加速新冠流行終結
2022-05-23報道,5月18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格萊斯頓病毒學研究所所長梅蘭妮·奧特教授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Limited cross-variant immunity from SARS-CoV-2 Omicron without vaccination》,該研究表明未接種疫苗者在奧密克戎感染時只能產生有限的交叉免疫保護,且其效果低于新冠德爾塔株,并無法針對其他變種產生有效的交叉保護力。但是,其能夠增強已接種疫苗的保護力來產生廣泛的交叉免疫保護。這一結果表明奧密克戎(Omicron)或許正在加速結束新冠大流行。
【4】BMJ:各款新冠疫苗的的效力總結
2022-05-18報道,近日,《英國醫學期刊》子刊 BMJ Medicine 發表了一篇題為:Covid-19: virology, variants, and vaccines 的綜述論文,概述了新冠病毒的病毒學、突變株和疫苗三方面。
下表列舉了獲得 WHO 緊急批準的幾款新冠疫苗的公開數據。分別是輝瑞/BioNTech 的mRNA疫苗——BNT162b2、牛津大學/阿斯利康的腺病毒載體疫苗——ChAdOx1、強生的腺病毒載體疫苗——Ad26.COV2.S、Moderna的mRNA疫苗——mRNA-1273、國藥集團的滅活病毒醫藥——BBIBP-CorV、科興生物的滅活病毒疫苗——CoronaVac、印度巴拉特生物的全病毒滅活疫苗——Covaxin、Novavax的蛋白亞單位疫苗——NVX-CoV2373。
【5】新冠疫情:5.27億例!輝瑞新冠疫苗:6個月-5歲以下兒童接種第三劑,疫苗效力達80.3%!
2022-05-24報道,近日,輝瑞(Pfizer)與BioNTech公布了一項2/3期臨床試驗的頂線安全性、免疫原性、疫苗效力數據。該試驗在6個月至5歲以下兒童中評估了三劑3μg配方的新冠疫苗(Pfizer-BioNTech COVID-19 Vaccine),試驗開展時正值奧密克戎(Omicron)為主要流行病毒變體。數據顯示,在這一年齡組中,接種第三劑疫苗后引發了強烈的免疫應答,并具有與安慰劑相似的良好安全性。
【6】Nature:流感疫苗竟可降低90%的新冠重癥!
2022-05-26報道,Nature發文表示流感疫苗可以降低新冠感染風險,特別是在新冠重癥防護方面,具有90%的效力。如果我們提前知道流感或者其他疾病的疫苗可以提供針對新冠病毒的防護,那么即使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提前知道,也可以降低未來新冠大流行造成的死傷,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為開發新冠疫苗留出時間。
【7】Nature Medicine:這個群體接種疫苗不能預防新冠后遺癥
2022-06-02報道,Nature Medicine發表了由美國VA醫藥系統(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領銜的疫苗突破性感染后的Long COVID研究。這也是當前入組規模最大的一項Long COVID研究。VA醫院系統隸屬于美國聯邦政府VA部,是美國唯一一個政府運營的醫療機構,也是美國最大的醫療機構。
研究結果表明,在感染前接種疫苗只能在疾病的急性后期提供部分保護,在前期的保護效力甚微。因此,將其作為唯一的緩解策略可能無法最佳地減少感染新冠的長期健康后果。研究結果強調接種疫苗可以降低出現后遺癥的幾率,但不能完全消除其發生,認為繼續優化BTI一級預防策略十分必要。
【8】Nature:人類新冠抗體防線,能否經受住病毒變體的沖擊?
2022-06-04報道,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及附屬格拉德斯通研究所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題為“Limited cross-variant immunity from SARS-CoV-2 Omicron without vaccination”的研究成果(圖1)[1]。研究發現在未接種疫苗的個體中,通過感染奧密克戎獲得的自然免疫,不能提供對其他變體的長期免疫力;而接種疫苗后再感染奧密克戎的個體,則能產生對其他變體的免疫。
研究結果表明,在接種疫苗后的人群中,當其免疫系統面對Omicron或Delta“突破性感染”時,可通過調動針對所有變異株的“混合免疫”以及提供對感染的廣譜保護,達到增強現有免疫的作用。基于現有結果,研究人員認為,感染奧密克戎的未接種疫苗的人幾乎沒有受到保護,而接種疫苗的人會受到更廣泛的保護,或可免受未來變體的侵害。
【9】張文宏領銜!首個國產新冠口服用藥報告公布
2022-05-20報道,首個國產新冠口服藥的“治療報告”公布。論文中顯示:有5名感染者在核酸檢測陽性后3天內便接受了該口服藥的治療,平均5天(中位數)后核酸轉陰,而對照組的核酸轉陰中位數為11.13天。單從數據而言,早治療、早用藥,或將減半治療周期。 相關研究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與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范小紅教授團隊等合作開展,以評估一種名為VV116的國產新冠口服藥對非重癥的奧密克戎感染者核酸轉陰時間的影響。《新興微生物和感染(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雜志在線公布了該研究的詳細數據。
【10】Cell:首次對4款新冠疫苗的效果進行頭對頭比較
2022-06-04報道,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發表了題為: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e memory to four COVID-19 vaccine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深入研究了4種新冠疫苗——mRNA-1273(Moderna開發的mRNA疫苗)、BNT162b2(輝瑞/BioNTech開發的mRNA疫苗)、Ad26.COV2.S(強生公司開發腺病毒疫苗)、NVX-CoV2373(Novavax開發重組蛋白疫苗)接種后6個月內 T 細胞、B 細胞、抗體水平的變化,這4種疫苗均針對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這也是史上首次頭對頭比較三種不同疫苗平臺(mRNA疫苗平臺、腺病毒疫苗平臺、重組蛋白疫苗平臺)開發的疫苗針對同一種病原體的免疫反應。
2022年5月2日,科學醫療保健組織 Optum Labs 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發表了題為: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ver time of the mRNA-1273 (Moderna) vaccine and the BNT162b2 (Pfizer-BioNTech) vaccine 的研究論文。 這項回顧性隊列研究,在美國近400萬接種兩劑 mRNA-1273(Moderna開發)或 BNT162b2(輝瑞/BioNTech開發)的個體中調查了他們感染新冠和嚴重程度與疫苗接種時間的關系。 該研究顯示,這兩款 mRNA 疫苗在真實世界中效果并不相同,在完全接種后,接種 mRNA-1273 疫苗的防感染效果略高于 BNT162b 疫苗。 但這兩種疫苗在完全接種后 90 天內防重癥(住院、ICU或死亡)方面,效果相當。
【11】AI助力抗擊細胞因子風暴,可有效對抗新冠“奪命幫兇”
2022-05-12報道,據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報道,該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使用機器學習、深度神經網絡和其他人工智能工具來篩選、識別和驗證少數已被FDA批準的藥品中的化合物,驚喜地發現這些化合物可應對新冠急性感染患者和前列腺癌患者體內發生的細胞因子風暴。
上述相關研究以題為“Machine learning identifies molecular regulators and therapeutics for targeting SARS-CoV2-induced cytokine release”的論文發表在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上。
【12】Cell:揭示膜結合的ACE2對SARS-CoV-2感染至關重要
2022-05-30報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的膜結合形式是使SARS-CoV-2(引起COVID-19的冠狀病毒)感染的關鍵。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2年5月26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vidence in favor of the essentiality of human cell membrane-bound ACE2 and against soluble ACE2 for SARS-CoV-2 infectivity”。
【13】Science:奧密克戎的出現導致SARS-CoV-2再次感染風險增加
2022-05-16報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斯泰倫博斯大學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兩種方法來監測常規流行病學監測數據,以確定在南非出現Beta(B.1.351)、Delta(B.1.617.2)和Omicron(B.1.1.529)變體的情況下,SARS-CoV-2的再次感染風險是否隨時間而變化。他們分析了通過南非國家法定報告醫療狀況監測系統(National Notifiable Medical Condi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收集的、樣本接收日期在2020年3月4日至2022年1月31日之間的SARS-CoV-2陽性檢測的行列表數據。相隔至少90天的連續陽性檢測的人被認為是疑似再次感染。他們對再次感染風險的常規監測包括將再次感染率與零模型(null model)下的預期值進行比較(方法1),以及根據基于模型重建的符合初次和再次感染條件的易感人群,估計整個疫情中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時間變化危害(方法2)。
【14】Brain:發現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接種導致吉蘭-巴雷綜合征發病率增加
2022-06-05報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分析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數據時發現,第一劑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與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吉蘭-巴雷綜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也稱為格林-巴利綜合征)---病例的小幅但顯著上升之間存在關聯。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Brain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VID-19 vaccination and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nalyses using the National Immunoglobulin Database”。
【15】BMS免疫調節劑Orencia(阿巴西普)治療COVID-19住院成人患者改善生存!
2022-06-08報道,近日,百時美施貴寶(BMS)公布了3期ACTIV-1免疫調節劑臨床試驗的頂線結果。該試驗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贊助,評估了在標準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單劑量免疫調節劑——包括Orencia(中文商品名:恩瑞舒?,通用名:abatacept,阿巴西普),相對于安慰劑的療效和安全性,目的是確定調節免疫系統應答是否可以加快中度至重度COVID-19住院成人患者的康復及減少傷亡。
【16】新冠疫情:5.18億例!美國FDA批準禮來口服JAK抑制劑Olumiant治療住院COVID-19成人患者!
2022-05-12報道,近日,禮來(Eli Lilly)與合作伙伴Incyte聯合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準口服JAK抑制劑Olumiant(中文商品名:艾樂明,通用名:baricitinib,巴瑞替尼),用于治療需要補氧、無創或有創機械通氣、或體外膜肺氧合(ECMO)的住院COVID-19成人患者。
更多研究進展 戳我查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新冠肺炎/病毒最新治疗研究进展(2022年6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Turtle库学习--TurtleScr
- 下一篇: eog - eog:19220):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