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恐怖小说?
???????
?????????????????????????????????????????
???????????????????????????????????????? 斯蒂芬·金漫畫像
?????????????????????????????
????????????????????? ——由臺灣的兩部有影響的恐怖小說談起
?
臺灣的恐怖懸疑類小說的發展比大陸早若干年,原本以為他們會寫的好一些,可看了兩本部曾被臺灣書界追捧的恐怖小說,感覺非常失望。一本是《網絡兇鄰》(作家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另一本是《請把門鎖好》(臺灣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出版),作者都是既晴。前者已經被大陸引進,后者曾獲得第4屆皇冠大眾小說獎百萬首獎,臺灣眾多名作家李昂、侯文詠、張曼娟、廖輝英等都給予極高評價,寫過《殺夫》的李昂甚至驚呼:“好看得不得了”。——看來無原則的吹捧并不是只有大陸才有的現象啊。
?
先看的是《請把門鎖好》,因為我曾試圖引進這本被倪匡譽為“精彩絕倫”“爐火純青”的書。老實說它的開頭吸引了我。小說由一只碩大的老鼠,引出樓上房間的一具被啃嚙干凈的腐爛尸骨。細膩合理的推理,罪案現場的恐怖詭異描寫,讓我感到了毛骨悚然。但是真正進入小說的核心部分,便暴露了情節設置的荒誕和虛假。死者是被捆綁的,房間又是從里面反鎖,兇手是怎么入室殺人并逃脫的?難道是鬼?小說運用了諸如招魂、催眠和夢游等多種被大陸作家用濫的恐怖招數偵破解謎,尤其寫到招魂術,小說將500年前的一本西方神秘學家的著作不厭其煩轉貼到故事中,試圖加重小說古老神秘的色彩,但給我的感覺卻是枯燥而沒有新意。當然,小說的結尾交待,故事其實可能是一個精神錯亂的警察的臆想,但是作為小說的主干部分完全依賴這種虛幻的甚至牽強的編排,讓人看后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字——假。
?
《網絡兇鄰》也是有個不錯的開頭。作者對網絡引發的“網癮癥”問題,以及網絡世界中,人所扮演的身份的隨意更換,還有黑客對他人的窺視與操縱等等,都做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雖然,這些特殊的神秘而危險的可能性確實讓人對網絡虛擬空間有新的思考和憂慮,但是由一個女孩的“自焚”引出了一系列事件的展開卻令我感覺不知所云。專業煩瑣的網絡技術用語,枯燥干巴而又故弄玄虛的推理分析和故事演進,讓人實在不堪卒讀,最后看到一多半我不得不放棄。
?
?
《請把門鎖好》最大的失敗源自故事本身的虛與實的敘事邏輯的矛盾。小說的開頭給我們設置了一個很好的謎局,這個謎局實際上是個無法破解的死局,因為在那樣一個封閉的房間中,人是無法實施作案的,這就是西方推理小說中經典的“密室”殺人難題,而解開這個難題恰恰是考核一部小說好壞成敗的關鍵。也許是作者破解密室招數的枯竭,也許是作者想故意制造一種恐怖神秘的氛圍,于是只好借助第六感和第四維空間的想象和所謂招魂或者叫靈媒來應對。這當然都無可厚非,但是作者在現實世界與靈異世界的敘事轉換當中,沒有進行合理的鋪墊和過度,結果就造成了故事內在邏輯的斷裂,前后形成兩個邏輯,彼此又不搭,就產生了虛假甚至可笑的閱讀效果。
?
虛實的交替與結合是恐怖小說寫作并區別其他類似小說的重要特性和關鍵,一般來說真正好的恐怖小說應該是虛與實的完美的契合,所謂“虛”就是想象的不真實的世界,而“實”則是現實的真實的世界。如果分開來看,“虛”應該更接近幻想類的小說,比如玄幻、哥特等等,而“實”一般是推理、偵探等這種相對真實的社會性的小說。恐怖小說的難點在于它兩者兼而有之,并且都能夠結合的天衣無縫,所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保持小說敘事邏輯的整體性和內在的轉換。很多恐怖小說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往往就牽強附會,使讀者在讀到最關鍵的部分突然由于某個環節的紕漏而破壞了整個故事的氛圍和力度。
?
據說作者既晴是臺灣很有名氣的推理小說家,他轉而寫恐怖小說的初衷是“有感于臺灣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怖小說”。由此可見,我們不能不排除作者是在以推理小說的路數套用恐怖小說的可能。傳統的推理小說一般是展示犯罪和線索、調查案情、公布調查結果,最后解釋案情發生原因和經過,它的敘事結構一般是非常條理和理性化的。為了使案情復雜化,小說經常人為地設置謎團和多重的線索,讓讀者在與作者破解謎案的過程中體驗邏輯推理的樂趣,這是一種智力的游戲,比較典型的范例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而恐怖小說則不然,它更多的是通過懸念和渲染將讀者引入焦慮、死亡和威脅的狀態,使人從心理上產生一種恐懼感,從這一點上說,恐怖小說是混沌的非理性的產物,它更像一場可怕的噩夢,斯蒂芬·金的小說正是這類小說的樣板。
?
當然,近年的恐怖小說寫作正在悄悄地往懸疑方面轉化,這其實是引入了推理小說的因素的結果,它利用推理、懸念來增加故事恐怖驚悚的氛圍,使情節更加撲朔迷離。比如在世界范圍內火得不得了的小說《達·芬奇密碼》(丹·布郎著),還有國內的恐怖小說家鬼古女(作品有《碎臉》《傷心至死》)、蔡駿(作品有《貓眼》《地獄的第19層》)等都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是《達·芬奇密碼》的出現也產生了可怕的負面效應,它幾乎讓中國的恐怖小說家們一夜之間失去了自信,出現了一批忠實的模仿者和擁躉,作品中無不充斥著“繪畫”和“密碼”之類的道具,并樂此不疲。這使我想起80年代的中國小說界,隨著《百年孤獨》和博爾赫斯的引入和走紅,我們的作家都步調一致地開始用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的腔調說話和寫作,結果正如前輩作家李陀先生所說:我們生生把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模仿糟蹋成了二流作家。而中國文學也就是在那個時期開始繞了一段很大的彎路。所以說,西方的恐怖小說只是我們寫作的一個標桿,不應該是批量生產的模子。
?
??????????????????
?
???????????????????????????????安妮·賴斯像
?
我曾經考察過美國恐怖小說的發展歷史,二次大戰后美國恐怖文學為什么走入了低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題材和手法的重復,內容脫離現實,情節荒誕不經,使讀者感到厭倦。今天,面對還沒有達到方興未艾程度的國內恐怖小說,我也充滿了憂慮。作品內容和構思的重復,手法的單調和盲目的模仿和彼此跟風,正阻礙和危害著國內恐怖小說的發展。——難道我們的小說里除了精神分裂、心理暗示、催眠、夢游以及招魂術之外,就沒有別的可寫了么?此時,我不得不又要提一下斯蒂芬·金,盡管有人說我言必稱“金”。70年代以后美國的恐怖小說開始了一次全面的復興,以斯蒂芬·金、安妮·賴斯(作品有《夜訪吸血鬼》《肉體竊賊》)為首的一批天才作家在繼承傳統恐怖小說遺產的同時,緊密聯系美國社會發生的一些問題和變化,在手法上又吸收和借鑒了純文學以及其他類型小說的若干要素,創立了一個全新的當代恐怖小說的模式。小說將傳統恐怖小說中的鬼魂、活尸、吸血鬼、人狼等超自然的成分做了現實化的處理,使傳統的一些恐怖原型和因素與現實社會的新問題甚至某些重大的事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擴大了作品的政治背景和社會容量。他們的小說比以往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著力描寫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定個人所承受的不尋常的壓力和恐懼,在廣泛的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由此也真正掀起了西方恐怖小說創作的高潮,同時也造就了斯蒂芬·金在世界恐怖文學史上高山仰止的大師級地位。
?
恐怖小說(包含所有類型小說)其實是商品,它的真正發展和興盛取決于讀者的閱讀需要。如果說幾年來國內恐怖小說有了些氣候和市場,完全是因為有一大批的迷戀恐怖懸疑文學的讀者,(當然也由于出現了幾個寫的不錯的恐怖懸疑文學作家,還有名聲漸響的恐怖小說圖書品牌773的不懈努力。)但是,雖然我們常恭維讀者是上帝,有寬宏大量之心,但是讀者也可以變成撒旦,他(她)同樣具有強大的破壞力,這種力就是厭倦和拒絕。從國內十幾年圖書市場和文學發展的歷史來觀察,任何一種文學類型,一旦不思進取而且形成泛濫和潰瘍的時候,它就會被人們無情地遺忘和唾棄,恐怖小說更是如此,如果我們的作家一如既往,以平庸、虛假、拙劣的面目來應付讀者,那么恐怖小說的嚴冬很快將會降臨。
?
?
?????????(已發《中華讀書報》2006年5月17日,《羊城晚報》2006年3月18日摘發,《中華文學選刊》2006年第9期選載,收入《2006年中國文壇記事》)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恐怖小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微博控的救赎
- 下一篇: 游戏开发者调查:近半数不相信元宇宙